匈牙利近年採取多項針對性小眾社群的限制措施,包括先後廢除對跨性別者的法律認可、修憲規定「婚姻只限於一男一女之間」、禁止同性伴侶收養小孩;最新更在上月通過法案,禁止舉行同志遊行(Pride march),引發當地群眾在首都示威堵路。
有分析指,匈牙利總理奧班(Viktor Orban)明年大選尋求第六個任期,但新興的中間偏右派蒂薩黨(Tisza Party)火速崛起,對他造成巨大威脅,遂借性小眾議題轉移民眾對通脹等民生議題的關注,藉以鞏固保守派選民的支持。
「他們說是為了保護孩子,但實際上是借機打壓我們的權利,現時民主正在不斷衰退,我們不會沉默。」一名二十七歲的軟件工程師班拿迪拿高斯(Benedek Lakos)在參與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Budapest)街頭示威活動時,向傳媒表達上街抗議的動機。
匈牙利國會上月通過一項被視為歐洲打壓性小眾最嚴厲的法案,全面禁止同志遊行,並授權執法部門在毋須司法許可下,於公共場所動用AI技術,進行人臉識別,以追蹤及識別參與者。
法案由匈牙利執政黨「青年民主主義者聯盟」(Fidesz)提出,內容除禁止全國性的性小眾活動公開舉行外,包括禁止公眾場所展示「與性別認同或性傾向有關」的標語或象徵,例如彩虹旗;凡違法舉辦相關活動者,最高可被罰款折合約四千港元,並有機會面臨刑事起訴。
政府聲稱法案是為了「保護兒童免受不當性訊息影響」,但人權組織及反對派則斥責這是打着「道德與秩序」旗號的國家級性別歧視行動。法案通過後,引發布達佩斯街頭多場大型示威活動,數千人無懼禁令走上街頭,高舉彩虹旗與「We Exist(我們存在)」紙牌,抗議政府的壓制。
人臉識別疑違歐盟法律
法案中最受爭議的部分,是公共場所使用人臉識別技術追蹤民眾行為;這項措施被專家警告可能嚴重違反歐盟《人工智慧法案》,歐盟AI法案明確限制在公共空間大規模使用生物識別監控技術,除非涉及嚴重犯罪調查。歐盟AI法案起草者之一的貝尼費伊(Brando Benifei)表示:「匈牙利不僅違反歐盟法律,更可能成為歐洲數碼專制的危險先例。」
事實上, 匈牙利並非首次針對性小眾群體立法。近年來, 由總理奧班領導的政府, 陸續推出一連串相關政策。早於二○二○年,曾修憲規定「婚姻只限於一男一女之間」,並禁止同性伴侶收養小孩;一年後又通過「保護兒童法」,禁止十八歲以下人士接觸與性傾向、跨性別等相關內容,包括書籍、電影及學校教材;二三年又立法禁止學校教師在課堂上討論「性別認同」議題,違者可被解僱。
不少分析認為,奧班的做法幾乎「複製」俄羅斯二○一三年以來的反同性戀法路線,當年普京政府以「保護未成年人」為由,禁止同性戀「宣傳」,明顯有借鏡這一策略,希望藉此營造「國家道德危機」,並在面對內部經濟衰退與選舉壓力下,轉移社會矛盾,令公眾的注意力集中在其他議題,並透過文化戰爭議題來動員保守派選民,以鞏固其政治地位。這種策略在過去被多次使用,例如在一八年禁止大學教授性別研究課程,以及在二○年禁止跨性別者更改官方文件上的性別標識。
已擔任匈牙利總理十五年的奧班,自二○一○年之後的四次大選中都贏得了絕對多數,他所屬的政黨青民盟更是自○六年以來一直在民意調查中名列首位,但近年卻出現變數。當地民調機構Median於上月底發布最新調查顯示,蒂薩黨以百分之四十六的支持率領先,青民盟的支持率僅得百分之三十七。
揭露政付腐敗引關注
蒂薩黨領袖馬扎爾(Péter Magyar)曾是青民盟內部人士,並與前司法部長朱迪特(Judit Varga)結婚。在一宗涉及總統的特赦案爭議引發醜聞後,馬扎爾與政府決裂,並公開揭露政府內部的腐敗問題。這些行動使他迅速成為反對派的領袖,吸引了大量關注,加上他在匈牙利面臨經濟停滯、高通脹等問題上,表明強調反腐敗和改善民生的訴求,贏得了廣泛支持。
雖然奧班現時處於下風,但他活躍匈牙利政壇已經超過四十年。現年六十一歲的他,大學畢業於法律系,八十年代末期匈牙利尚在共黨統治時,已是大學學運領袖,組織校園團體反抗政府。在一九八九年六月,奧班在布達佩斯中心的英雄廣場,公開發表一篇激昂的愛國演說,令他聲名大噪,成功建立名聲,及後匈牙利於九○年恢復民主政體後,一躍成為青民盟領袖。
作為青民盟的創始成員之一,從一○年至二四年由奧班率領的青民盟執政已四度連任總統一職,成為歐洲國家在位最久的政府領袖之一,但他卻一改過去的中間偏右取態,逐漸變成極端強人,提出的「不開明民主」(illiberal democracy)理念及極右政策,引起歐盟側目,近年更成為歐盟內部的頭痛人物。
最引起歐盟震驚的舉動,是匈牙利在去年七月接任輪值國主席的首個星期,奧班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連續走訪基輔和莫斯科,號稱希望促成俄烏停火與和平談判,但歐盟當局明確駁斥奧班之出訪是代表輪值主席國身份,但未完全獲歐盟授權,令不少歐盟成員國不滿並予以譴責,甚至主張應予以抵制停權,包括取消輪值國主席的資格。
退出國際刑事法院 惹爭議
奧班本月初於首都布達佩斯會見遭國際刑事法院(ICC,上圖)發布逮捕令的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Netanyahu),這是自二三年以色列與巴勒斯坦伊斯蘭主義組織哈瑪斯在加沙爆發戰爭以來,內塔尼亞胡首次訪問歐洲。
與此同時,匈牙利宣布退出ICC,成為繼菲律賓和布隆迪(Republic of Burundi)之後,第三個退出ICC的國家,在國際間引發廣泛關注和爭議。有分析批評,相關做法會削弱全球追求正義和問責的努力。
新聞來源出處:https://reurl.cc/QYRv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