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愛滋大會 USCHA 2025 有一場引人深思的工作坊,由Long COVID Justice 的Gabriel San Emeterio主講。他把焦點放在「身心障礙正義(Disability Justice)」與愛滋照護的交會處,提醒我們:要把正義從口號化為流程,關鍵不是說得多漂亮,而是怎麼做。Gabriel 的出發點很直接:以受影響者為中心,尤其是最被影響、最容易被忽略的族群……
美國愛滋大會 USCHA 2025 有一場引人深思的工作坊,由 Long COVID Justice 的Gabriel San Emeterio主講。他把焦點放在「身心障礙正義(Disability Justice)」與愛滋照護的交會處,提醒我們:要把正義從口號化為流程,關鍵不是說得多漂亮,而是怎麼做。Gabriel 的出發點很直接:以受影響者為中心,尤其是最被影響、最容易被忽略的族群。沿著「丹佛原則」(Denver Principles)與「感染者有意義參與」(Meaningful Involvement of People with HIV/AIDS, MIPA)的脈絡,他主張感染者不只是服務對象,更是政策與服務設計的合作者。因此,工作坊先釐清何謂「障礙」、能力主義如何運作、雙重汙名如何疊加,再談慢性病毒感染帶來的治理挑戰;最後回到「如何把原則寫進流程」。一句話總結開場:學一套做得到、帶得走、回去就能用的工法,讓「不遺落任何人」不再只是牆上的標語,而是文件、會議與服務裡的日常。
重畫「障礙」與「正義」的邊界
Gabriel 主張重畫「障礙」與「正義」的邊界,「障礙」不是個人缺陷,而是人在真實環境中被卡住的那些地方。它可能看得見,也可能看不見;可能長期存在,也可能隨時間波動。關鍵在於社會與制度如何放大或緩衝限制。這也讓「能力主義」(Ableism)現形:我們常用「能不能工作、看起來像不像『正常』」這把看不見的尺衡量價值;這把尺與種族主義、資本主義、殖民歷史疊加,使許多人一開始就處在不利位置。當能力主義遇上愛滋汙名,疊加效應更明顯;同時具有身心障礙與感染身分的人,往往承受較高歧視、醫療信任較低、照護更易遭遇中斷。更棘手的是,許多症狀看不出來,例如長期疲勞、認知功能下降與記憶困難、睡眠失序、情緒耗竭等,經常被誤解為個人的「不努力」。美國最新數據顯示,美國近50%的愛滋感染者至少存在一項失能或障礙,其中「行動」與「認知」的失能與障礙是最常見;處於貧窮與無家狀態的人,失能比例更高。第一步是承認這把隱形量尺確實存在;第二步是把它寫進風險評估與流程設計,避免在入口就流失這些潛在的服務使用者。
高齡化壓力測試:心理健康、疲勞、慢性疼痛
目前,美國超過 50% 的愛滋感染者年過 50 歲;到 2030 年,這個比例可能逼近 70%。這是愛滋服務與醫療進步的成果,也是年長者照護系統的壓力測試。愛滋長期倖存者的困境,往往不在病毒量,而在伴隨而來的心理與情緒壓力、社會孤立、物質使用風險,以及住房與食物無法被確保,這些都會加深失能風險、降低他們的生活品質。與失能並行的是更高的憂鬱與焦慮;愛滋感染者自我回報疲勞的盛行率,跨研究約落在50%至80%;一些研究也發現,慢性疼痛影響40%到80%的感染者,神經病理痛最為常見,尤其女性與長者承受更明顯的痛感,並且難以管理這樣的疼痛。Gabriel 也建議把心理衛生納入常規服務,結合復健、職能與疼痛管理,讓非藥物與藥物治療服務並行;並呼籲於工作職場與校園環境上提供更合理便利的措施,例如彈性出席、任務切分、遠距選項。服務評估也應從「做了多少」轉向「能不能完成日常任務」,例如是否能自理、維持社交、照顧家庭。
動態照護模式:長新冠與感染後慢性病
談到障礙的波動性,Gabriel以「長新冠」(Long-COVID)為例,世界衛生組織指出,長新冠症狀可能在康復後才出現,也可能從急性期一路延續,或以反覆波動的方式表現。常見症狀包括疲勞、呼吸急促與認知功能異常,例如注意力難以維持、思考與記憶變慢。
對照長新冠的狀況,年長感染者的照護制度需轉為可調式與協同照護模式:門診與追蹤應該可採用遠距的選項、可在適當範圍內改期;感染科、神經或身心醫療、復健與職能、疼痛門診與社工協同成立照護團隊;住房、交通與補助等社會資源等納入社會處方;並承認「今天可以、明天不一定可以」的波動,讓規範預留彈性。
工具箱與行動路線:集體可近與受影響者領導
除了問題診斷,Gabriel 也提供現場可用的工具。第一是「集體可近」檢核:
- 資訊是否好讀,語言與版本齊備、字級不過小、版面清楚、重點明顯;
- 空間是否好到,動線順暢、座位與感官負荷友善、等待過程能放鬆;
- 流程是否好懂,轉介門檻不高、回覆時限合理、求助路徑清楚;
- 時間是否好談,提供彈性門診、不以缺席為懲處、支援遠距服務。
第二是把「最受影響者來領導」變成日常:讓感染者與身心障礙者參與服務設計與評估,將去除汙名教育訓練與心理健康篩檢常態化;在職場端,以功能與生活品質而非單純產出作為主要指標。
第三是強化自我管理的證據力:感染者可以使用日誌記錄每日疲勞、認知功能起伏、慢性疼痛變化、用藥時間,帶去門診與健康照護與社政單位溝通,也作為向雇主請假的依據。總之,「身心障礙正義(Disability Justice, DJ)」要落地在每一次接觸與每一道流程;只要流程願意鬆一些、權力願意分一些,就能成為今天就能上手的工作方式。
新聞來源出處:https://reurl.cc/2QpZmr